作者: 來源: 周建軍 發(fā)表時間: 2023-12-06 14:36
范希正,字以貞,號恕齋,明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(1388.8.22)出生于蘇州吳縣,為宋代名相范仲淹堂兄范鉅的十三世孫(范鉅,范仲淹伯父范埛之子,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第七十七名進士及第,授宣德郎,任福州觀察支使,以官名別為支使房祖。范鉅—純誨—正譽—直明—公著—良本—士成—宗遜—文經—伯骕—叔智—子恭—希正。支使房自第二世起遵循范仲淹編定的范氏后裔字輩:“仲、純、正、直、公,良、士、宗、文、伯;叔、子、希、昌、彥,友、善、可、彌、安”)。他自幼聰慧,知書達禮,受到良好的家風傳承教育,氣度沉穩(wěn)厚樸。年輕時曾以縣、府、院三試優(yōu)異的成績考取童生,但時運不濟,應鄉(xiāng)試卻不得第。永樂年間,朝廷“訪求賢才”,受薦初仕于順天府(今北京市)。宣德三年(1428),舉賢良方正(明代選官取士的科目之一。賢良:才能、德行好;方正:正直。指德才兼?zhèn)涞暮萌似??;蚍Q“博學鴻詞”、“直言極諫”),被授為山東兗州府濟寧州曹縣知縣。正統(tǒng)十年(1445)十二月,曹州復置,范希正升任曹州知州,授奉訓大夫(文官從五品階)。他先后在曹縣、曹州供職二十四年(史載二十三年),施政有方,治績卓著。是曹州地方官吏中惟一載入《明史》的循吏(即循理奉職的官吏。謂重農宣教、清正廉潔、所居民富、所去見思的州、縣級地方官?!睹魇贰妨袀餮艄?0位,范希正位列第20。),享有很高的聲譽,被稱頌為“賢令”。
明洪武元年(1368),黃河水決雙河口(今菏澤城東雙河集),曹州城被淹沒,州治遷往安陵鎮(zhèn)。二年(1369)又決安陵,自左山下行,州治再徙楚丘縣磐石鎮(zhèn)(今曹縣城)。滄海橫流炊煙斷,冰雪連天四野荒。由于人口大量流失減少,洪武四年(1371),古曹州降為曹縣。數年后,河復故道、洪水退去,明政府多次移民至此,人口漸廣,這塊土地才逐步顯現(xiàn)生機。至宣德時期,雖然設縣已五十余年,但境內狀況仍不樂觀:河流淤塞,農田荒泛,市井凋零,民心渙散;再加上官吏懈怠,治理不善,更有豪強耍刁、狡徒弄奸,社會秩序混亂不堪。
推行里甲加強管理
宣德三年(1428),范希正肩負重任,千里迢迢奔赴曹縣,成為第五任曹縣知縣。到任后,他深入民間,詢問百姓疾苦,了解當地民風民俗,親自登門拜訪一些有名望的鄉(xiāng)紳耆老,虛心聽取他們的期望和建議。曹縣乃移民之區(qū),大多數民戶都是從全國各地遷來的,人地兩生。再加上黃河水患頻發(fā)、生活維艱,民心不穩(wěn),人口流徙不定。掌握了基本情況后,范希正深知維持社會穩(wěn)定的重要性,認為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百姓生計問題。適值冬閑季節(jié),他捐俸以倡,募集資金,大興水利工程建設,筑堤壩御洪防患,濬溝渠疏水卻災,使之澇時能排旱以灌溉。勸富者納銀以代役,使貧者傭工而養(yǎng)家。如此一來,“以工代輸”,窮苦百姓有活干、有飯吃;疏水為利,災禍減,稼穡宜。民心穩(wěn)定,不再外流。
為加強人口管理,范希正推行并完善里甲制度。他組織編制戶籍,寫明人丁,核發(fā)戶帖。以10戶為一甲,110戶為一里。擇良家子弟為甲、里小吏,訓之禮法,負責“催辦錢糧,勾攝公事”。他禮賢下士,廣聚人才,擇德高望重鄉(xiāng)紳為“里老”,“導民善”、“平爭訟”。一里(村)之間,有貧有富,凡遇婚姻、死喪、疾病、患難,倡導富者助財,貧者助力。春秋耕獲之時,一家無力,百家貸之。使鄰里之間和睦相親。事無巨細,他精心選拔糧長5人,組織開展全縣土地丈量,核實田畝,按照民、軍、匠三類分別登記造冊。(在明代,賦中有役,役中有賦,不僅田有賦稅,人也有賦稅;不僅人有勞役,田也有勞役)。通過核查,全縣共理出私自圈占無憑無據土地兩千多畝、虛報優(yōu)免土地一千余畝。范希正不畏豪強,毅然將其圈占的無據土地收為官田,對謊報多報的優(yōu)免土地追罰役糧。他命把有田能夠養(yǎng)活自家和缺田少糧的民戶按照等級分別記錄于簿,將罰沒的土地轉給無田戶耕種。無田戶有了土地,安心過活,官府也相應增加了稅收。
鼓勵墾荒 發(fā)展生產
為進一步發(fā)展生產,吸引人口,范希正制定一系列移民優(yōu)待措施,搭建窩棚,增設施粥點,接納新遷入移民,為他們多層面提供方便,幫助其盡快建造房屋、安立新家。并按照戶丁,劃分給一定荒地,凡新墾土地五年內免交田賦。除官府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外,周邊的流民也“知善而歸”,紛至沓來,曹縣戶口不斷增加,荒地得到廣泛開墾。
舊時古人穿衣多用蔴,在明初,人們對棉花的認識還不夠深入。為了解決百姓的穿衣保暖問題,范希正大力推廣種植棉花。他發(fā)布文告,制定鼓勵措施,要求凡有地五畝者必須種植半畝棉花,凡植棉用地皆免除賦稅。他又命夫人將其家鄉(xiāng)蘇州地區(qū)的織錦技術傳入民間,使當地的棉紡織工藝得到快速發(fā)展。
撥云見日,智斷疑案
范希正執(zhí)法嚴明,善斷疑案。他從不偏聽偏信,酷刑逼供。有一個吉水人前來告狀,說是在曹地經商,幾年前因為生意他的哥哥被人謀害了,一直沒有定案。此案曲折彌離,有多人受到指控,但又無確鑿證據。范希正接手后,仔細查閱卷宗,反復推斷,發(fā)現(xiàn)各條線索都于情于理不通。他審慎再三,懷疑這是一起假案和冤案,便派人攜函到吉水調查勘實。據查,控告者乃系無賴奸猾之輩,在當地留有惡名,整日游手好閑,胡吹瞎謅。所說的被殺兄長查無此人,純屬子虛烏有。范希正升堂再審,義正辭嚴,惡人再也無法抵賴,只得據實招供。案情終于真相大白,乃歹人逐利生惡,妄想訛詐錢財、捏造誣陷之所為。撥云見晴日,玩火終自斃。范希正嚴懲惡徒,蒙冤者得以昭雪。
輸錢代糧,減輕民負
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范希正廣施仁政,對于鰥寡孤獨的畸零戶免除所有差役。主持建造養(yǎng)濟院,專門收撫流浪孤苦。并鼓勵殷實人家領養(yǎng)失孤幼童。他勤政為民,千方百計減輕百姓負擔。當時曹縣稅糧要到兗州府去繳納,曹縣距離兗州約有四百里路程,車運谷物,往返需要十多日,風餐露宿,苦不堪言。腳力錢還需農戶分攤,往往要在原賦稅基礎上多加上十之二三。范希正體諒民苦,想方設法,“輸錢以代糧”,把應繳稅糧折成錢款收取,然后再派員攜款前去兗州購糧以納,從而減輕了廣大民眾的負擔。民受其惠,無不稱贊他是愛民如子的好官。
崇圣敬賢 教化百姓
曹縣乃亙古名區(qū),地靈人杰,堯、舜、禹曾在此活動,商湯建都于境內。歷代文明先祖,在這里創(chuàng)造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。范希正踏上這片土地,深感有幸。他仰慕圣哲,踵堯舜遐跡,躡禹嬌遺蹤;祭掃湯王陵、伊尹墓,叩穰侯魏冉,吊春申黃歇。感而嘆曰:“夫蒞茲土,以教養(yǎng)為任,圣賢之跡,昭然經史,若茫然不識其故址,不亦引來博物之譏而貽我重羞耶?”。他認為先賢的功績值得紀念,是后世學習的榜樣,其祠、廟、墓不應該日漸荒涼破敗,又言:“祠寢缺然,俎豆弗執(zhí),在吾境內,伊誰之責與?其又何以風示斯民也?”宣德八年,范希正捐俸倡募,眾紳士解囊以襄,鳩工庀材,重修湯陵、伊尹墓,并增建了伊尹祠。莘莘俎豆,煌煌巨典,歲歲舉辦祭祀活動。感圣賢烈烈之殊功,發(fā)生民拳拳之激情,使人勸勵自勉,曉然于大義。他鼓勵民間設壇建社,支持講經誦法等宗教文化活動,每逢大型廟會,都親臨現(xiàn)場,助興造勢。范希正崇尚教化,認為只有發(fā)展教育才能夠化俗興邦,于是捐俸以倡,修建了曹縣縣學。宗堯舜、法孔孟,褒賢舉善;明禮儀、重道德,教化百姓。由是風俗益美,賢才聿出;里無狡頑,鄉(xiāng)無惰農;政治清明,百業(yè)俱興。
廉明清正 慎獨卻金
范希正潔身自律,兩袖清風。為民做了許多善事、益事,但他自己生活卻十分儉樸,無論入京公干、外出辦事,或是回鄉(xiāng)省親,俱都輕裝簡行。士民感其功德,爭持銀兩綢緞相贈,他均婉言謝絕、固辭不受。一日夜晚,有個叫陳彬的里長拜見,言說代鄉(xiāng)民前來表示感激之情,伺機將懷中銀子放于地上,轉身迅速離去。范希正追趕不及,只好暫且將銀子收起。次日一早,立刻派人去召陳彬,陳彬不敢來見。范希正就把陳彬的父親請來,曉明大義,說:大丈夫在世,不能因為陽光明亮而沽忠貞的節(jié)操,也不能因為幽暗而行為上有所怠忽,快把你家兒子送我的銀子拿去。你若不把銀子取走,就是辱我聲名。陳父無奈,只好將銀子取回。士民聞知,俱言范大人廉明清正,堪與東漢廉吏楊震“四知”(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知)“卻金”相媲美。
蒙冤被誣 百姓詣闋
公生明,廉生威。范希正一身正氣,嚴以律己。他整頓吏治,率先垂范。曉諭下屬要不為私利,不圖虛名。他在衙前照壁上繪制“貪獸妄吃太陽”之圖,警示官員切莫枉法弄權,貪得無厭。一經發(fā)現(xiàn),他決不姑息。當時有一奸詐小吏徇私舞弊被檢舉,范希正審清查明,嚴加處置。小吏懷恨在心,竟放火焚燒官舍,欲置范希正于死地。幸好被及時發(fā)覺,才免除一場災難。范希正依法將其解往京師問罪,誰知這個奸吏反咬一口,誣告范希正大興土木、強征暴斂、私自挪用上繳國庫銀兩,從中貪污謀利。又使歹人作偽證,致使范希正蒙受冤屈,鋃鐺入獄。曹縣百姓聞知,自發(fā)邀集八百余人赴京師請愿,陳述范縣令的廉潔和政績,以及橫遭誣陷蒙受冤枉之原委。無獨有偶,恰逢工部侍郎許廓巡撫河南路過曹縣,當地父老二百余人攔道跪拜,為范希正鳴冤,哭訴朝廷奪去了他們的賢能縣令。許廓本為主管工程的官員,精于工程估算,他詳細詢問來龍去脈,認為若不打緊開支,許多工程根本就無法完成,哪里還有貪污謀利的空間?回京后,侍郎秉公陳情,通政司亦將曹民請愿之事呈報朝廷,大理寺派專員前往曹縣等地對此案進行復勘徹查,最終辨明曲直,方知范希正實乃良吏,肅綱紀不徇私情而遭受誣陷。皇上傳旨,為范希正平反昭雪,官復原職。內閣首輔楊溥親送盤費,鼓勵他不負皇恩、不負家聲,做一個清正廉明、勤謹理政的好官。
這起案件對范希正觸動很大、影響頗深,他深知仕途艱險,時時事事當小心謹慎,須如履薄冰?;氐讲芸h,感念之余,他給楊溥修書一封,并寄去幾只毛筆,聊表感激之情。楊溥收到后贈詩一首:霜毫貌得湘阜竹,煙雨霏霏數竿玉。千里故人誰寄書,每對清風詠淇奧。南曹大尹文正孫,瑤琴祿酒盡堂春。欲樹聲名繼先哲,好把貞堅如此君。范希正看到贈詩,感動萬分,決心像先祖范仲淹那樣,謙遜做人、清正為官。他把楊溥贈詩刻成匾額,掛在私宅,時刻勉勵自己,不辱使命,無愧先賢。
范希正“蒞政嚴明果斷,有方略?!本泡d考滿(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,三年為初考,六年為再考,九年為通考,分為稱職、平常、不稱職。)政績卓著,朝廷欲委以他任,曹縣百姓“詣闕借留”(即赴京請愿、求其留任)?;噬细锌f千,恩準民之請求,為范希正加俸一級,進階從六品,仍知曹縣。
建倉儲糧救災備荒
曹縣一帶屢遭河患以及旱、蝗等自然災害,每遇大災百姓即大量逃亡或餓死。為防不測,范希正未雨綢繆,積極籌措資金修建糧倉。他親自召見富裕大戶,勸捐勸借糧食數萬石,積儲以備災荒。正統(tǒng)十年(1445),“飛蝗蔽天,食樹葉,入人室”,天上地下,無處不蝗蟲,農作物被啃食殆盡,山東大歉,各縣乏糧,“斗谷千錢”,“草根樹葉,計斤易銀,和糠秕而食,為之一盡”。災民載道,哀嚎遍野。范希正及時開倉賑濟,曹縣百姓多得以活命。四方災民紛涌而至,皆愿歸附,對曹縣造成了極大壓力。范希正內外兼顧,動員富戶義捐或借予糧食,幫助官府救災。并要求騰出公私房舍,搭建窩棚、大鍋施粥,想方設法妥善接納逃難災民,讓官吏分區(qū)安置,招撫入籍者數以萬計,辟境內閑田讓其耕種。這時,適值大理司丞張驥奉旨巡撫山東視察災情,看到曹縣的狀況后非常興奮和驚喜:曹縣在范希正的治理下,有了長足的發(fā)展,社會安定,民眾樂業(yè),人口持續(xù)增長,編戶由29里增加到74里。于是他上書朝廷,建議復置曹州,以范希正“識地宜,得民心,可任創(chuàng)建之責”為由,舉薦為知州。正統(tǒng)十年(1445)十二月,朝廷批準張驥奏請,曹州在降縣74年后得以復置,范希正成為首任知州。
濟歸勵稼免除俵馬
范希正蒞任州事,即發(fā)布文告,安撫百姓。施粥勵稼,招返外流之民。“俵馬之役最稱苦累,而寄養(yǎng)之戶尤多敗困”。俵馬即官府將官馬分派給民戶飼養(yǎng),過一定時期后再由民戶將馬匹解送指定地點,由官府驗收。當時國家征用官馬甚急,然而此地因多次水災河泛,草場逐漸減少,官馬繁殖不多,許多馬匹已經死掉了。因此馬戶大多拖欠官馬,又無力償還,為躲避官府的催迫,不得不逃走他鄉(xiāng)。范希正深入民間訪察,得知這一情況后,帶頭降俸,壓縮公務開支,并令州屬各官節(jié)儉經費。將節(jié)省下來的銀兩購買官馬90余匹,代馬戶償還國家,使逃避他鄉(xiāng)者返家安心農桑。并上書朝廷,請求免除俵馬之役。
度勢規(guī)劃 創(chuàng)建州城,
曹州故城歷多次水患,飽經滄桑,“殘垣斷壁,街道凋零,荒草叢生,狐兔出沒,沼澤遍地,幾成廢墟”。正統(tǒng)十一年(1446),范希正于原故城創(chuàng)建州城。他不顧年高體衰,在曹州學正徐思學的協(xié)助下,度形勢,劃方隅,立公署、定民居,設置街道七縱七橫,奠定了曹州城的基礎。緊接著各項建設全面啟動,工程龐大而繁雜,無論卜址度制、諏吉動土、鳩工庀材、經營監(jiān)督,范希正每必躬親。州城新創(chuàng),所需資金甚多,國庫所撥銀兩遠遠不夠。范希正開源節(jié)流,精打細算,使有限的資金發(fā)揮最大作用。幾經努力,州衙、按察分司、社稷壇、風云雷雨山川壇等建筑相繼完工,州治功能初備。正統(tǒng)十二年(1447)春,范希正捐俸以倡,同僚與眾耆民鼎力相助,城隍廟又繼而興建,落成于是歲之冬。
捐俸醵金 重教興學
學以明倫,天地大經。范希正既拜知州,謂諸屬曰:“我輩讀圣賢書,食天子祿,學校乃教化之源,其可以不急乎?”他親自偈見富紳鄉(xiāng)老,誠懇地說:“過去大家送錢與我,固然誠心,但那是于私;今天創(chuàng)建學校,乃是為公、為民,是義舉,大家若愿表示心意,范某萬分感激”。當年送銀的里長陳彬,此時三兄弟已經分家,但當時被退回的那四十兩銀子卻一直沒有分。遵照父親臨終囑咐,兄弟們約定,待范大人卸任還鄉(xiāng)時,一定將銀兩送其作為路費盤纏。現(xiàn)在聞聽范希正這么一說,便將銀子取出,“愿少助工費”。消息傳開,士紳紛紛捐銀表達心跡。眾心齊,泰山移。由于廣大義民慷慨相助、共襄盛舉,正統(tǒng)十三年(1448)十月,廟學、文昌祠等得以順利開工,歷時三年許,于景泰三年(1452)五月工竣,州學落成。范希正嚴格選拔、全額招募州學生員,并置辦學田,努力改善教學生活條件,鼓勵生員安心讀書。在此基礎上,他大力推廣社學、義學,勸諭農家子弟入學受教。在社學的帶動下,農村私塾發(fā)展迅速,幾年間境內就創(chuàng)辦各類學校99處,大多村莊都有學校和學生。一時間涌現(xiàn)出大批優(yōu)秀人才,曹州士子連連奪魁登科,進士、舉人層出不窮。
范希正執(zhí)政曹州六年,創(chuàng)城御患,救災問苦。由于操勞過度,身體漸衰,幾近殘陽夕照,疾病日增,異常繁重的公務,已心力難支。景泰四年(1453)再考,范希正辭去官職,因念戀曹州風土,遂為家。退官后,他仍心系曹州百姓,鼓琴化俗,研棋正風。生有五子,名曰昌永、昌遠、昌泰、昌訓、昌衍,除四子昌訓早亡外,均有賢行。其少子昌衍,正統(tǒng)三年(1438.8.29.)出生于曹縣官舍,成長于斯,后娶曹州女子劉氏,為希正誕下幼孫,取名彥誠,衍派世居于曹州。天順四年(1460)正月二十四日,范希正病逝,卒年七十三,歸葬于蘇州天平山范氏祖塋。
范希正是明代為數不多的著名知州,而“得民心最久者”,只有寧州知州劉綱可以與其比肩。他正直賢明、開域創(chuàng)城、勵精圖治、重教興學的事跡,代代傳揚。他是曹境地方官中唯一載入《明史》的傳記人物,深受百姓感戴。為褒揚他的政績,曹州人民為其建祠、立像、勒碑,以紀念,著名學者袁旻(mín )曾寫詩對他加以贊頌:
治教休明洽四方,曹南太守獨循良。
增多戶口開州域,高廣宮墻立郡庠。
秩秩豆籩(biān )崇祀享,英英賢俊發(fā)科場。
文翁學校興西蜀,今昔相仍汗簡香。